|

楼主 |
发表于 2007-7-25 01:55:27
|
显示全部楼层
《中国画》知识讲座
中国画从形式上区分,大致可以归纳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。其中工笔画的产生源远流长,并有过辉煌的成就。
1972年春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(公元前206—公元25年)墓中发现汉代帛画,就显示出工笔画的高超水平。在唐
代(公元618—907年)以前,工笔画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主体。至宋代(公元960—1279年)工笔画和写意画虽然并重,但工
笔画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。只是到了元(公元1271—1368年)、明(公元1368—1644年)时期,许多文人画家崇尚写意手法,
提倡水墨画而致使工笔画口趋衰微。
然而时代发展到了近现代,人们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,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革新中国画之后, 工笔画才逐渐有了
转机,不过中国工笔画艺术真正得到复兴还是在现代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, 国家重视民族艺术,提出了“百花齐放、推陈出新”的文艺创作方针, 中国画也随着整个
文艺事业的发展进入了—个新的发展时期。不少画家在传统中国画以及年画、连环画、壁画等领域中,广泛地采用了工笔
画技法,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出现了如《考考妈妈》(姜燕作)、《西厢记》(王叔晖作)、《大闹天宫》(刘继卣作)、
《同欢共乐》(刘文西作)、《玉兰黄鹂》(于非闇作)等优秀作品.不过由于画坛积习甚深,致使工笔画这一画种尚未达到人
们应有的重视程度。
到了20世纪80年代,中国大地才真正迎来了艺术的春天。这时工笔画艺术才得以显现出其蓬勃的生机。当今的工笔
画创作题材广泛、形式多样,既有反映古历史题材或贴近现实生活内容的人物画, 又有意境清新、别开生面的山水画以及
生机盎然、栩栩如生的花鸟画;画家们在艺术和技法的运用上也争相展示各自的特色, 并皆有所创新。更为可贵的是,画
家们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之中,越来越发现工笔画艺术及其技法有着极大的潜能,其表现力之强、适应性之广,使其有着
广泛的生存基础,也必然会有着无限广阔的前途。
[ 本帖最后由 书呆子 于 2007-7-25 04:06 编辑 ] |
|